微信扫码
在线客服
用户中心
热线电话
返回顶部
首页>新闻中心

从“一束光”到“一座城”

分享到:
点击次数:1258 更新时间:2019年06月21日16:11:17 打印此页 关闭

从“一束光”到“一座城”


《科学美国人》杂志曾评价说:“光纤通信是二战以来最有意义的四大发明之一。如果没有光纤通信,就不会有今天的互联网和通信网络。”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花费3000万美元制造出了3条30米长的光纤样品,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制造出对光纤通信有实用价值的光纤。


“那时我们没有见过光纤是个什么样子,也没有制造光纤的设备,最后只有靠‘土法上马’解决所有问题。”院士赵梓森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1979年,赵梓森及其团队终于拉制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每公里损耗只有4分贝的光纤。


光纤、激光器、通信机,是光纤通信的三个基本要素。光纤制造出来了,还要解决另两个问题。就中国当时的工业和技术水平,如果单靠自力更生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如此会极大延误光纤通信在我国的推广使用。


1981年9月,由中方主导的长江激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波长半导体激光器,摆脱依赖美国技术的历史。


1981年9月,邮电部和国家科委确定在武汉建立一条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意在通过实际使用,完成商用试验以定型推广。由于其限于1982年完成,所以简称“八二工程”。按照设计方案,这是一个市内电话局间的中继工程,跨越长江、汉水,贯穿武汉三镇,连接武汉四个市话分局。


这个工程有一个最突出的难点,就是在长距离传输中,光纤可能面临损坏,即断点问题。“这些断点有的显而易见,查找容易,有的则十分隐蔽,查找困难。为此,一方面必须研制光纤断点测试设备,另一方面还要随时待命,排查线路中断故障。”赵梓森至今还记得当初的种种艰辛,“因为早期缺乏检修经验和检修仪器,每次都是相关人员一齐出动,我曾和20多个同事挤在院里分配的一辆额定8人的面包车里,到处奔波。”


1982年12月31日,中国光纤通信的第一个实用化系统——“八二工程”终于按期全线开通,正式进入武汉市市话网,也标志着中国进入光纤数字化通信时代。


赵梓森团队又先后完成了数十项由短及长的光纤通信架设工程。其中,1993年完成的全长3046公里的“京汉广工程”,跨越北京、湖北、湖南、广东等6省市,是当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架空光缆通信线路。


就这样,在10年时间,赵梓森的团队就将大容量高传速的光纤通信线路连通到天南海北,完成了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工作。



上一条:光进铜退的发展趋势 下一条:光纤光缆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整体趋势向好